慢点书栈 慢点阅读 『一家安静而专注的小栈』

哲理名言所说的“道理”只能用来装格调

  人常常自作聪明。我们好像明白很多道理。

  但我要强强地问一句:事实真的如此么?

  看一下下面这段名言警句。在一些书和微博里俯拾皆是。当然,它也会被某些人挂在嘴边,一边说给自己听,一边说给别人听,以表明他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感悟。

  “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钱或转化为钱的能力而尊重你巴结你,他爱的最终是钱,不是你,你不值得高傲。如果一个人因为钱或地位而看低你,他看低的是钱和地位,也不是你,你也不值得自卑。”

  这段话,我们平时都知道,或别人一说我们就觉得自己也知道,有木有?还可以说出一长串经典名言,比如,我们的杨澜女士就有这样的“经典妙语”风行一时:

  “人绝不能看轻自己,但也别太看重自己。面子是别人给的,脸是自己丢的。不会尊重别人起码也要学会自尊。一个从没有嫉妒过别人的人,是缺乏上进之心的平庸之徒;一个从来没有被别人嫉妒过的人,是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。人应痛苦的清醒着,而不应麻木的快乐着。倘若无奈,你可以“厚颜”但不能“无耻”!……”

  杨同志的这段语录够“哲理”够煽情吧?在微博上,我看到无数人奔走相告。问题是,尽管以为自己懂得这些道理,但在别人巴结我们的时候,我们仍然高傲,他们看低我们的时候,我们仍然自卑;我们不断地用杨女士的语录来提醒自己,但仍然看轻自己,仍然嫉妒,仍然麻木地快乐着……

  这些道理好像全派不上用场,一般情况下只能用来装13,表演给自己和别人看。呵呵。

  这些道理是不是中听不中用?

  我想请问:当我们说出或欣赏这些“哲理名言”,一般是在什么时候?肯定是在我们把一些事情搞砸,碰到人生中的麻烦,或想用来安慰他人时!我们用优美而智慧的语句,告诉自己或别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,感觉好像挺爽。但除此之外,什么都没有发生。

  为什么?我们如果澄清一下它在心理上的意思,就是当我们念出这些“哲理名言”时,我们其实只是在“审美”。就是说,这些话只具有临时性地安慰我们和他人那颗受伤的心的功能,它们只是作为外在的供我们欣赏的东西出现,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!

  原因是什么?就是我们缺乏武装自己头脑和内心的方法!

 

 

  文/石勇

2013年9月3日 | 发布:慢一点 | 分类:朴素观点 | 评论:0

发表留言: